发布时间:2025-04-09 浏览量:1124
各县、市、区政协,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位市政协委员:
新时代新征程,省委赋予济宁“努力在鲁南经济圈改革发展中走在前,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上勇争先”的重大使命。市委坚定扛牢“走在前、勇争先”责任担当,提出了“一个万亿、五个倍增”发展目标。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渠道畅通优势,在助力“走在前、勇争先”中彰显政协新担当新作为,市政协决定开展“为‘走在前’建一言、为‘勇争先’献一策”活动。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锚定任务目标,凝聚发展共识,贡献智慧力量,以高质量建言助力济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建言内容
紧扣全市中心大局,结合自身工作职责、专业所长,围绕“一个万亿、五个倍增”(用3年左右时间,全市工业经济迈向万亿级,实现工业经济总量、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外贸进出口总额“五个倍增”)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抓住小切口问题,反映推进落实中遇到的困难瓶颈、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有关选题方向附后)
二、有关要求
(一)确保建言质量。在认真学习掌握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建言活动内容,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全面准确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研究实际问题,以真实的问题、鲜明的观点、详实的数据、务实的对策,实事求是反映各方面意见建议,努力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参考。
(二)分类及时报送。对质量高、对策好的建言成果,市政协研究室将及时编辑专报党政主要领导或者上报省政协,报送和采用情况纳入相应履职考核;同时,结合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课题,推送至相关专委会,予以转化应用。建言采用情况纳入委员履职综合评价。
(三)注重统筹兼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及时提出意见建议,既要注重向同级党委政府提出信息建议,也要立足全国、全省视角,对具有普遍意义的工作向上反映意见建议。
三、建言方式
(一)以提案提报。市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市政协委员通过“济宁数字政协平台”提交。联系电话:市政协提案委 2967883
(二)以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提报。各信息报送单位和市政协委员通过山东通“社情民意信息系统”报送,一般每篇信息不超过1500字。联系电话:市政协研究室 2348050
(三)以履职发言、参加“主席接待日”等方式开展。按照市政协重点协商课题,积极参加相关专委会组织的调研协商活动,围绕议题发表意见建议。
附件:建言活动选题方向
市政协办公室
2025年4月9日
附件
建言活动选题方向
1、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围绕“232”优势产业强链壮群,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高端装备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医药产业,低空经济产业,绿色环保产业,未来产业包括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氢能制备储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商贸服务、科技研发、金融服务、港航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环保服务、检验检测),科技创新(创新平台共建、柔性引才、项目孵化、科创飞地)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2、全方位扩大内需方面:围绕消费品以旧换新(商圈经济、多元化消费场景、首发经济、银发经济、新能源汽车替代、房地产市场),扩大有效投资(重点项目建设、要素制约、政府专项债券项目、民间投资),高质量招商引资(产业招商、企业增资扩产、招商专业化队伍)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3、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围绕文明交流互鉴(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文旅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百家景区焕新行动、研学旅游、精品夜游)、文化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保护、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尼山文化片区建设、运河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治理)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4、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方面:围绕重点领域改革(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要素市场化综合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内河航运,外贸外资(企业出海抢单、保税物流中心开放平台、进出口企业招引)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5、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方面:围绕营商环境创新提升(“一次办好”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打破市场隐性壁垒),“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机制(惠企政策落实、规范涉企执法检查、完善支持举措、金融供需对接),尊商重商亲商安商浓厚氛围营造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6、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方面:围绕提升城镇化水平(都市区一体化、城镇综合承载力、中心镇和重点镇建设),立体交通体系,城市管理,县域经济(产业园区)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7、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方面:围绕现代农业产业(特色产业集群、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产品品牌),农民增收(农村集体经济、特色种养、休闲农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为农服务中心体系),“百区千村”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8、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围绕增绿扩绿护绿(矿山修复、湿地修复、塌陷地治理),污染防治攻坚战(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大气污染治理、人工湿地、河湖生态修复),新型能源体系(光伏、风电、节能减排降碳)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9、增进民生福祉方面:围绕稳就业促增收(就业、新就业群体、和谐劳动关系),教育,医疗,文体健康服务,“一老一小”,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
10、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方面:围绕化解金融债务风险、安全生产、社会安全等方面提出对策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