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4 浏览量:1675
十四届一次会议第141030号提案
提案者:盛斌
一、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的现实意义
习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挑战、新环境。尤其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美角力持续、主权争端不断、分裂势力挑衅、经济发展压力增大,中国面临着各种重大挑战、重大考验。唯有强大国防实力,增强斗争本领和打赢能力,方能从容有效应对。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重任,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强化青少年群体国防意识、国家意识有着新的使命任务和现实需要。
二、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体系存在障碍。据了解,目前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党管国防教育原则,国家层面国防教育改革已基本落地落实,机构设置、人员编配等进一步理顺。在全省范围内看,部分地市(比如青岛市)已经实现了市委宣传部牵头,并明确了专门机构和人员。从我市情况看,我市国防教育办公室仍设在军分区政治工作处,与地方学校、党政机关没有隶属和指导关系,导致该管的部门没有赋予职责,明确的职能部门又“统”不起来,关系不顺畅,工作难落实。
(二)阵地建设相对滞后。应该说,我市在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学校国防教育教材配备、师资力量储备等基础建设上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国防教育的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基础建设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跟不上形势发展、适应不了新时代要求、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等问题。特别在国防教育场所建设上,往往是重建设轻管理,重经济效益轻作用发挥,有的管理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专业人员流失严重,有的盲目追求经济收益,缺乏公益性,有的设施陈旧、老化,更新不及时,吸引力不够,利用率不高。
(三)形式方法不够创新。目前我市在开展国防教育时,普遍满足于一般性授课、参观等老办法,形式创新不够,效果不好;组织开展军营开放日、军事日等实践体验活动,受众规模较小,活动组织频次较低,难以形成群体效应;宣传氛围营造不够浓厚,紧贴网络化时代特点不够,宣传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感召力不强,成效不佳;有些单位总体筹划设计不合理,抓重点与抓普及兼顾不够,专业性不强,不懂不会的现象比较普遍,组织活动不经常、方法单一,导致活跃度不高,常常是“热热闹闹忙几天,安安静静闲一年”。
(四)依法落实缺乏刚性。国家在2018年修订的《国防教育法》中详细明确了各级、各部门在开展国防教育中担负的责任,同时还严肃明确了法律责任。但在贯彻落实上,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严格、不到位的问题。各级由于没有专职人员,缺乏有效的督导机制,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方面的专项检查较少,致使各级、各部门抓国防教育弹性大。
三、具体建议
(一)健全机构体系,把工作统起来。建议参照中央、省级和我省部分地级市(比如青岛市)的做法,由市委宣传部把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统起来,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协助配合,市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把青少年国防教育具体工作抓起来,确保有人管有人抓。
(二)完善制度机制,加强顶层设计。主要是落实好几项制度:一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军分区政治工作处协助配合,定期召开国防教育工作例会,学习贯彻上级指示精神,分析教育形势,进行经验交流,研究解决矛盾问题,部署工作任务。二是建立考评激励制度,把国防教育纳入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考评体系,作为双拥和精神文明创建和班子政绩考评的重要内容,对拒不履行国防教育职责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三是建立经费保障制度,各学校要有青少年国防教育专项经费,保证足额到位、专款专用。同时可建立国防教育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和公民捐助国防教育事业,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三)开拓教育阵地,丰富教育载体。组织专人编写国防教育基础教材、课外教材,推进国防教育进教材、进教案、进课堂。在此基础上,积极抓好学生军训,广泛开展军事夏(冬)令营、少年军校和其他以国防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在实践体验、寓教于乐中培育青少年爱军尚武精神。
(四)营造社会氛围,唤起全民意识。抓青少年国防教育只在学校不行,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广泛的氛围声势,让青少年走进校园受教育,走出校园也能耳濡目染。利用八一、国防教育日、烈士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等时机,广泛组织纪念活动、图片巡展、知识讲座等活动,增强群众性;紧贴群众需求和时代特征,发挥信息网络大数据、智能化手段的优势,抢占网络主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