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7 浏览量:5198
实现助企攀登新突破 开创制造强市新局面
政协汶上县委员会
(发言人:张德平)
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着眼济宁长远发展,作出大抓产业、大抓制造业的战略部署,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出台一揽子高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实体化运作制造强市建设指挥部,创新开展干部助企攀登活动,举全市之力推动制造业发展,带动新旧动能转换和资源型城市转型。
干部助企攀登活动开展以来,一系列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得以解决,一揽子鼓励企业创新的政策得以落实,一大批助力企业升级的项目得以实施,守住了经济运行“生命线”,实现了“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目标,打赢了制造强市第一仗,为制造强市成势突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干部助企攀登活动的深入开展,一些问题矛盾也逐步显现出来。例如:一是干部作用发挥不平衡、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仍然存在;二是各项惠企政策落实仍有差距;三是企业发展需求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型人才缺乏的矛盾显著;四是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程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协调性不足,未能充分释放制造业企业发展潜能等。为此,建议:
一、探索队伍建设新模式,增强制造强市向心力。对列入干部助企攀登活动的企业和助企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完善助企干部选拔和工作办法,将助企干部工作成绩列入派出单位考核,对工作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让助企干部能专心助企。加强对助企干部的专题培训,重点从政策落实、谋划项目、对外合作、生产运营等方面给予培训,提升助企干部帮助企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牢固树立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意识,当好“店小二”,真正为企业发展提供“阳光雨露”,让企业心无旁骛的“茁壮成长”。针对乡镇干部人员少工作量大,多数乡镇派出的助企干部是经贸办工作人员,无法做到脱产驻企的现实情况,明确助企干部只从市县两级部门选拔派驻。加大对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培训力度,重点从宏观政策、企业管理、智能化改造、科技创新等方面加强培训,促进企业负责人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让攀登意愿不高的企业及时退出,以免增加企业负担。
二、实现政策落实再发力,激发制造强市新活力。按照中央、省、市惠企纾困部署要求,对惠企政策再梳理再完善,聚焦国务院稳经济33条、省三批高质量发展政策清单等系列政策,逐企梳理,强力推进各项惠企政策落实落地。组建政策研究专班、惠企政策兑现服务队等,结合本地实际,出台适合自身的产业支持政策,服务队与助企干部、企业负责人一对一研究政策,量身定制惠企政策包,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通过“一站式、兜底式”服务,主动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免申即享,确保政策兑现快速到位。梳理已兑现政策的典型案例,在助企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群体中大张旗鼓宣传,切实提高惠企政策知晓度,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三、突出科技创新增动能,培育制造强市新动力。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财政科技投入体系,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将财政资金的资助金额、优惠金额、补贴金额、奖励金额等与企业的自主研发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转化水平相挂钩。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聚焦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技术源的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做强做优一批“高、精、尖、特”创新载体,构建创新网络,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要鼓励企业积极申请和创建创新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和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在制造业领域的集成和应用,做好“强链引链”“延链补链”文章。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完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新产品的研发奖励制度,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为制造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和环境。
四、推动两业融合加速度,提高制造强市竞争力。现代服务业技术创新可以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可以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要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依托大型制造业企业,以产需互动为导向,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如资金资助、税收减免、信贷补助等,引导企业把市场研究、研发设计、运输仓储、营销策划、售后服务、人才培训、企业孵化、售后服务、研发设计等各项服务剥离出来,推动以服务为主导的反向制造、反向整合,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做好“养链融链”文章。同时,在先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产业链高端迈进的过程中,会由生产环节逐渐转向研发或营销环节,由“制造”转向“服务”。因此,也要升级制造业价值链,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发言人单位及职务:汶上县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界别:特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