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6-26 浏览量:23229
助力“蓝天行动” 破解雾霾困局
——济宁市政协持续建言大气污染治理
近日,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在审阅了济宁市政协呈报的《实施“蓝天行动计划”改善大气质量首次特别视察报告》后批示:“这个特别视察报告是近几年来我看到最认真、最实在、最敢说话的报告。”“请政府认真研究,真正打一场治理济宁大气污染的攻坚战。”此后,马平昌亲自现场调度、研究部署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并安排与会人员人手一份市政协的视察报告。
一份视察报告如何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和关注?正是源于济宁市政协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持续关注、务实建言。
提到济宁的大气污染,不能不提到济宁的煤炭产业。济宁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工业煤炭消耗量约占全省煤炭消耗总量的1/5,城区单位面积煤炭消耗量是全省均值的3.4倍,而且工业布局极不合理,“煤电围城”、化工企业“围城”现象十分严重。正因如此,济宁被列为国家监测的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之一,也是国家确定的二氧化硫控制区。另外,其他城市面临的城区机动车飞速增长、建筑扬尘、秸秆焚烧、露天烧烤等问题,济宁同样存在。多种因素造成了济宁大气污染治理的难题多、欠账多、治理难度大,成为雾霾困扰的“重灾区”,引起了广大政协委员的普遍关注。
多年来,济宁市各民主党派、各界政协委员针对大气污染治理提出提案13件,社情民意信息40余件,许多具体建议被市环保局制订的“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采纳,“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工作”被市政府列为政府为民办10件实事。去年,该市政协就大气污染治理开展了深度调研,摸实情、剖根源、寻对策,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就调研报告作出批示,引起了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
今年,济宁市政协针对大气污染治理,再次启动了民主监督的利器“特别视察”。“特别视察”的特别之处,就在于不是一次视察,而是三次连续视察,并采用现场评议和监督问责的方式,加大监督实效。
在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首次特别视察中,22位省市政协委员就工业污染、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其他非工业面源污染4大类、11项重点工作、20多个现场和单位,展开全面视察。在视察现场、走访群众、查阅资料之后,委员们对城区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整体情况及重点工作项目进行了民主评议。评议结果显示,委员们对整体工作情况的满意率为58%,而对许多重点工作项目的满意率不足50%,对餐饮油烟、露天烧烤管控工作的满意率最低,仅有17.6%。首次特别视察后,市政协将于今年底进行第二次视察,明年还将进行第三次视察。该市环保局的同志感慨地说:“市政协的特别视察,就像一个‘督军令’,环环相扣,步步紧跟,是对我们极大的督促、督导,更帮助我们找到了工作薄弱环节,理清了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要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目标,必须体现措施更强、标准更高、治理更快、效果更好,必须施以重拳出击、铁腕整治的力度,采取特殊的手段、超常的举措。”这是济宁市政协大气污染深度调研报告中的建议。政协和委员们的心血没有白费,许多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政协在调研报告和特别视察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督查考核、重视政策引导、调整产业结构、健全监管体系等方面的具体建议,正逐步转化为向雾霾开战的实际行动。
去年8月,济宁市委市政府召开了生态济宁建设大会,大力度实施生态济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治水当示范、治气当先行、绿化当模范”三大任务,市政协许多建议被吸收采纳到“治气当先行”蓝天行动的具体部署中。济宁城区空气质量整治指挥部采纳市政协提出的“加强督查考核”、“定期公布各县市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定期通报相关责任部门负责的治理项目进展情况”的建议,建立完善了调度、督导、考核机制,实行“一周一调度、一周一通报”,采取调度企业、部门、政府的分级调度形式,逐家企业、逐个片区、逐条道路督导推进治理项目。
治理大气污染首先要破解济宁“煤电围城”问题。该市政协“坚决关停、搬迁、整合小型电厂”的建议已成为市政府的一项大动作。济宁城区周边15家电厂中,已推进其中6家电厂整合关闭,这些壮士断腕之举得到了社会各方的称赞。
市政协提出“要强化企业的治污主体责任,树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节能减排政策导向”的建议被吸收采纳。济宁市政府对26家重点排污企业实行了“市级领导联系、一厂一组、一厂一员、一厂一策”的督导责任制度,同时建立“治污保证金”制度,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企业,从保证金中按一定比例扣除,对提前完成治污任务的予以奖励。
设立举报电话、完善空气监测体系、治理“露天烧烤”、建立自行车公交系统等政协和委员们提出的具体建议也正一项一项被市政府采纳。
(